近日,一则江苏常州市民前往印尼巴厘岛旅行,不小心被蚊虫叮咬,返程后出现高烧等症状,随后被确诊登革热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是我国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常州出现的首例登革热输入病例。
(资料图片)
随着我国本轮疫情基本结束,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出境游快速升温,尤其是东南亚海岛游迎来热潮。
然而随着天气渐暖,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进入高发期。提醒近期前往相关地点的市民务必注意。登革热感染后无特效疗法,预防该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被蚊子叮咬。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具有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等特点。如果前往东南亚、非洲、加勒比海等地区,都会有感染登革热的风险。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如被蚊子叮咬,病毒会在蚊子体内繁殖,并再经叮咬传播给其他人。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多数为5~8天。确诊登革热后,体温会达到39℃-40℃,同时皮肤发红,颜面颈胸四肢皮肤红肿充血,身上伴随疼痛并出现皮疹。
目前国内尚无可预防登革热的疫苗,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治疗很关键。
如果确诊为登革热,需要在医院进行防蚊隔离治疗,以免经蚊子叮咬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隔离时间一般为5天左右。登革热是一种具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一般处理及预防性治疗等措施。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疑似患者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防蚊灭蚊、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登革热的最有效措施,需掌握3个防护要点:
●防蚊咬 建议在登革热风险地区旅游时,在居住的房间里安装蚊帐、纱窗,睡觉时挂蚊帐;到户外活动时穿浅色的长袖衣裤,裸露的皮肤喷涂驱蚊剂。据统计,上午8~10时和下午4~6时是传播登革热的相关蚊种活动高峰期,该时段进行户外活动更要特别注意。
●灭成蚊 使用杀虫剂、蚊香、电蚊香液或电蚊拍杀灭成蚊。必须前往蚊子密度较高的场所时可现场喷洒灭蚊剂。
●清积水 蚊子主要产卵在小型积水中,提醒市民一定要经常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清除幼蚊孳生地牢记“五字诀”。即翻:将缸、罐、盆、坛、瓶等小容器积水倒掉,放置时底部朝上,保持干燥;填:用泥土、黄沙填平各种坑、洼、沟等容易积水的坑洞;清:清除环境中各种小容器,比如饮料瓶盖、垃圾袋等;疏:疏通明沟、下水道、沟渠、河流等;药:不能清除的积水,如雨水井等应投放长效灭蚊剂。
除了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外,出游市民还需做好自身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要立即就医,尤其是发病前14天内曾前往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和国家时,要主动告诉就诊医生近期出行史,便于医生尽早明确诊断。
有出游计划的市民,建议近期密切关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登革热疫情动态,病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应尽量避免前往。(记者 王江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