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是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是黄河孕育出的文明。从采集到稼稿粟作,从渔猎到畜牧饲养,从野处穴居到筑室成聚,远古先民用智慧开创了一个全新时代。6月30日上午,“2023范长江行动中原行”豫港学子走进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及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探索中华文化“主根脉”。当学生们参观了各种用碎片复原的陶器及收藏的石器与骨器,仿佛穿越时空,看到远古先民们磨石製骨、灼土绘陶的生活图景。有学子直呼“太神奇了!古人的这些奇思妙想令人惊叹不已!” /大公报实习记者刘晨阳、牛斌花三门峡报道
来到仰韶文化博物馆门口,博物馆陶土似的外观与大地浑然一体。港生戴清莹说:“这个博物馆看起来好像陶罐,进去好像走在陶罐里一样。”
花瓣彩陶纹 传承中华基因密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走进仰韶文化博物馆和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各种出土的陶器。花瓣纹彩陶上绘制的图案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陶体上黑色和红色形成鲜明对比,流畅轻快的线条勾勒出花瓣似的纹路。讲解员解释道,古汉语“花”“华”同音,“华”的本义为“花”,上面是花瓣,下面是花柄。互联网上把中国称为“种花(中华)家”,也是传承在血液里的基因密码。
各种各样的陶器形状也令同学们感到新奇,尤其是小口尖底瓶彩陶的独特造型。该陶器底部是尖的,瓶口较小,肚子鼓鼓的,两边还有两只耳朵。仰韶文化博物馆宣教部主任王静介绍,该陶器的主要作用是打水、酿酒。打水的时候将其放入水中,瓶口会自动朝下,尖底朝上,倒立在水中,随着陶器不断被灌满水,瓶口就会浮出水面,正立在水中,两边的耳朵是用来系绳子的,方便取水。听完讲解后,河南学子范佳琦发出感叹:“太神奇了!无论是打水还是酿酒,古人的奇思妙想令人惊叹不已!”
土层断面解码 “带我回远古中原”
在遗址公园考古展示区,同学们看到了5000年以前的土层断层面展示,红色、黄色、灰色等不同颜色呈现在断层上,在有重要历史考证价值的点位,则立了一块玻璃墙进行保护。讲解员告诉学生们,专家可以通过土层颜色差异来判断是否有人类生活的痕迹。
当讲解员介绍一处未经发掘的仰韶遗址断壁时,破碎的彩陶片、人类遗骸、灰坑、甕棺等都能在土层夹缝中隐约可见,看似平平无奇的土墙却留下了远古先民们在这里生活的痕迹。“触摸土墙壁的那一刻,像是穿越一样带我回到远古的中原,感受到了几千年前的神秘力量。”冯一笑同学说。
展厅里还有一处未经发掘的仰韶遗址断壁,上面有一块空缺。讲解员讲述,一次下雨使得土层发生了坍塌,而这次坍塌竟意外地出土了一件罕见的完整彩陶器皿。“或许这就是考古的魅力。”范佳琦坦言。
学陶器制作 与古人对话
“一扶、一托、一抹,寥寥几步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陶器造型。触摸到土坯时,我在想古人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触感,也许与古人真正的对话就是做他们做过的事。”刚刚体验完彩陶制作的学生冯一笑如是说。
学习仰韶文化,体悟千年文明。6月30日上午,豫港学子走进河南三门峡渑池县仰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参观了陶器的拉坯成型和色彩装饰等制作工艺流程,现场体验了陶器制作。
“我是第一次体验拉坯,看着简单,没想到要用那么大力气。更加觉得古人在没有机器的情况下还能做出各种精美的器形很了不起!”河南学生刘晨阳体验完拉坯制作感叹道。製陶师傅赵户有说:“只有真正热爱仰韶文化,热爱彩陶制作的人才可以学成,如果只是想玩玩是学不会的!”
河南仰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新军表示,希望把仰韶文化这种远古文明,一步一步推向普通老百姓,让每一个人都了解、认识并热爱仰韶文化。大公报实习记者牛斌花、黄启铭
陶泥变“毕加索”风格艺术品
“嗡嗡……”拉坯机快速旋转,立于上面的陶泥,在拉坯师傅手中逐渐成形,变成一个陶罐泥坯。
“来来来!”伴随着招呼声,同学们来到一个研学教室,大家纷纷下手,揉撚、触摸黄土,体验远古先人制作陶器的生产生活情景。很快,一块块陶泥在学生们的手中成了一个个奇异古怪、天马行空,“毕加索”风格的艺术品。
香港浸会大学的杨浚谦同学初次体验製陶觉得很有趣:“我感觉製陶的基本功很难,期待将来有机会参加陶艺班让我们慢慢摸索製陶技术,进一步体验当中的乐趣。”郑州大学的肖峰辉同学亦称製陶过程十分有趣:“它不仅让我们亲身感受到彩陶的制作工艺,也让我惊叹于古代先民们的智慧。”大公报实习记者吴世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