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证明我的青春存在过的东西正在慢慢边缘化甚至消失。
1月份的最后一天,我回到了南京,收拾完房间和行李后,我打开了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打开的电脑,准备更新一下前段时间一直在玩的游戏。
鼠标习惯性的移到启动图标上时,才看到还躺在它旁边的战网和《守望先锋》。
【资料图】
这时候我才反应过来,距离战网关服,已经一个星期了。
虽然关服当天,我也象征性的转发了官方视频,但是并没有和一部分玩家一样等到最后一秒,所以也就没有亲眼看到它关服的样子。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点开了战网。
结果可想而知,我得到了一个永远停在加载中的界面。
这个时候,我才清楚的感受到,曾经陪伴了我6年,贯穿了我大半大学时期以及刚步入职场那两年的游戏,已经彻底的离开了我。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笔记本,虽然专业学的是影视动画,最开始涉及电脑的课程基本都是普通板绘,后来的动画绘制除了渲染和导出的时候比较卡,也是不影响使用的程度。
那个时候我对电脑游戏的了解并算不多,电脑里也就只塞了一个1.6.7版本的《Minecraft》,玩的时候还只能把各种参数调到最低,由于身边没有一起玩的朋友,也不太明白联机,就一直自己闷头打单机。
过了几个月后,我从同学那里听说了《L4D2》,于是第一次下载注册了steam,那个时候才算是真正开始接触其他的电脑游戏。
慢慢的,我发现我的电脑在做动画卡的基础上,又被加上了打游戏也有点吃力的标签。
于是就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守望先锋》的宣传动画。
当看到那只穿着宇航服的黑猩猩说出:“这个世界比以往更加需要我们,你们来不来”时,我还没意识到这个游戏会对我产生多大的影响。
后来陆续在社交平台看到不同游戏英雄的背后故事, 我也开始主动搜索它的相关内容,并且越来越期待它的上线。
但是198的价格对于当时每个月生活费1k5,且一直在买别的游戏的我来说还是有些贵了,毕竟steam上的游戏我都要等到大促才会买,在那之前我买的最贵的游戏也是得咬咬牙才花了112的《The Wtiness》,所以我决定还是稍微观望一下。
终于等到了24号,那天课间,我的几个同学打开了游戏,开始探索起了这个游戏,而我好奇地挤在旁边围观。
这样的情况只持续了几天,我对它的兴趣越来越大,于是在我下定决心购买了游戏并下载开玩时,却突然发现:
我的电脑带不动它。
这对于当时的我无疑是个晴天霹雳,我期待了几个月,又为了买它做了几天的心理建设,结果当我花完了钱,准备和同学们激情组队时,它告诉我,我没资格玩?
比起“制作动画时卡顿”和“steam游戏掉帧”,“玩不了《守望先锋》”成为了我对旧电脑的最大意见。
第一赛季排位开始时还没放暑假,我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去校门口网吧包夜,只为了通宵冲分。
好不容易熬到了暑假,我立马去买了一个游戏本,并且再三确定了它可以高画质带动《守望先锋》,火速赶回家后,我立马开机并下载了游戏。
后来的事大概也和其他人经历的差不多了。
最开始让我思考再三的198,在后面的日子里不断降价,一直到最后的免费,越来越低的门槛,导致低素质玩家和外挂越来越多。
阿三从贴膜变成飞饼再变成移动传送门;托比昂的3级炮台变成了地板烫脚;天使从角落抽烟然后抬手可以瞬间扭转战局,变成全场挨个拉人……
也看到了竞技模式从最早的不限制英雄,变成不能重复选择英雄,再变成强制222阵容,到后来连快速模式都是强制222了。
虽然游戏模式越来越多,还加入了可供玩家自由发挥的自定义地图,但我总觉得很多东西开始变味了。
最早我玩《L4D2》,一个因为它是没什么入门难度的FPS游戏,二是因为它背后的故事剧情,一个个关卡串成一整个故事,一代主角的牺牲、和二代主角的联手等等,都是我一遍一遍刷官方地图和部分玩家自制地图的理由。
《守望先锋》也一样,最初我是被它的宣传片吸引,而在深入了解了它的角色故事后,我认定了这款游戏给玩家绘制出了一个宏大世界观,并且在后期会不断丰富剧情,好让玩家们更加深入了解每个英雄背后的故事以及整个游戏,就像那个时候只出现在我社交软件上的《魔兽世界》《星际争霸》那样经久不衰。
事实证明,《守望先锋》确实做到了很多,TGA的2016年度最佳游戏,在我当时看来《守望先锋》获奖几乎是毫无悬念。
当《H1Z1》的大逃杀模式爆火而衍生出《PUBG》时,很多朋友都喊我一起转战《PUBG》,我每次都一本正经的拒绝说:“我比较喜欢有自己世界观和能体验丰富背景故事的FPS游戏。”
当时因为爱屋及乌,我还充了张月卡体验《魔兽世界》,第一次确定了这游戏实在不是我的菜;《炉石传说》也变成了我大学时期唯一的一个手机游戏;《星际争霸2》PVP实在太难,于是我陆续买了几个指挥官,结果PVE打到残酷难度就再也上不去了;《风暴英雄》买了个奥菲娜,跟着在频道里喊几句“风暴要火”,接着打一把就退出游戏……
记不得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打《守望先锋》的频率越来越低。
现在想想,可能是买了PS4后第一次接触到《Warframe》的那个夏天就有了苗头;也可能是《守望先锋》加了地图工坊后,变成了被私人服务器霸占的《L4D2》那样花里胡哨开始;又或者是能一起玩的朋友逐渐减少,游戏整体氛围越来越差,更多的人选择在游戏劣势时狂喷另外11个人,以及几乎没人会在进游戏后加入团队语音。
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它不再是最初的那个游戏了吧。
最早,大家发现漓江塔的控制中心有见义勇为而离世的大学生吴宏宇的名字,纷纷感叹暴雪真有人情味,这个世界真的需要更多英雄;每更新一集动画故事时,都能看到弹幕和评论在吐槽暴雪是个专业动画公司怎么还不更新游戏;新英雄出预告了,大家各种催更试玩画面,迫不及待想上测试服体验;游戏里,原本是为了摸鱼玩不擅长的英雄,但看到队友逐渐弱势时,可以立马重生室换英雄力挽狂澜……
可是这种感动并没有持续很久,从一些英雄被骂太过强势,而彻头彻尾大改,到因为2T1C3奶龟壳流、3T3奶、6C这些阵容过强出镜率过高导致官方强制修改游戏为222阵容,再到某个英雄上线后几乎直接把游戏从FPS变成近战肉搏等等。
就这样,《守望先锋》再也回不到16年的那个夏天了。
19年底,暴雪嘉年华上公布了《守望先锋2》的新CG,玩家们又再一次沸腾了,大家兴奋的以为,《2》的到来预示着《守望先锋》又将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那段时间,我的在线好友又一次恢复到了16、17年的数量,一瞬间我还以为自己回到了那个包夜冲分的晚上,我也依旧是那个精力充沛对凡事都充满热情的大学生。
然而我们并没有等来预期中的《守望先锋2》。
三年后,《守望先锋:归来》上线,而作为我所有游戏时光里占比时长最高的《守望先锋》却彻底关服了。
抱着对《守望先锋》最后的不舍,我打开了《归来》,却好像被硬塞了一嘴狗屎,反胃难过失望是我最直观的感受,核心的6v6被改成了5v5,游戏严重失衡。而买断制改为了免费内购制,则让它直接无门槛可言。更不要提最初让我着迷并持续期待的世界观和背景故事了。
就这样,当网易官宣续约失败,游戏国服将要关服时,除了想知道我之前花的钱会有什么说法之外,对于游戏本身,我的心里已经没有太大的波动了。
现在,《守望先锋》已经跟着暴雪一起彻底退出了我的生活,一部分玩家选择追去欧服亚服,而对于我来说,《守望先锋》已经永远的停在了16年的夏天,也停在了它获得2016年度最佳游戏的会场里。还有那个当初特意买的游戏本,也因为我的工作变动,而被放在角落的电脑包里已经两年多了。
只是依旧在漓江塔控制中心的吴宏宇,还会有多少人把游戏画质调高,只为去看一眼他的名字呢。
可这个世界,总是需要更多英雄的。